台交会:一个品牌展会见证两岸交流发展
(台交会资料图)
浪涌千山绿,花开四月红。没有什么比这怡人的春色更能激起人们的激情和豪情。在这烂漫春色中,第15届台交会4月8日将在厦门会展中心拉开帷幕。
跨越十五年,开创新未来。
15年风雨兼程,15年筚路蓝缕。回望台交会发展历程,可谓风起云涌,激荡人心。许许多多的不平常,有兴奋、有震撼、有危机、有考验、有快乐、还有期待……我们追忆这15年来的荣耀和成就,更要铭记走过的甘苦和启示。
15年来,两岸携手,花开并蒂。在两岸的共同浇灌之下,台交会已经成为海峡两岸间一年一度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经贸交流盛会,也是目前全国规模最大的机电专业商品交易会之一。我们一次次感受到了台交会的独特魅力,一次次体会到了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深情。
一湾浅浅的海峡,承载的已不再是乡愁,而是亲缘,是商机,是共赢,是实现和平发展、互利共荣的黄金通道。借助海西发展的有利契机,台交会正成为两岸民间交流和两岸经贸合作携手共闯世界的宏大平台。
一扇门,开启两岸经贸交流新纪元
众所周知,厦门有着独特的对台区位优势。厦台有多亲?《台湾府志》中写道“台郡与厦门如鸟之两翼”。这两翼共一体,因为血脉相连,无论哪一翼的扇动,都能在另一翼听到共同的脉动。这种独特的区位优势不仅是一种历史的渊源,更是一种密切的现实联系,是其他地区所不可替代的。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为了缩小两岸贸易逆差,更好地发挥厦门在对台经贸交流的桥梁和窗口作用,在中央相关部委的支持下,厦门市政府决定联合有关专业机构共同主办厦门对台出口商品交易会。1996年10月,时任厦门市贸发委主任的黄菱副市长率领大陆首个贸易代表团到台湾访问,向台湾工商界征询办会的意见建议,得到了积极回应,打破了当时两岸经贸交流和人员往来的“僵局”,开启了两岸经贸的“破冰之旅”。
1997年4月8日,伴随着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手中金剪刀闪烁的光芒,海峡两岸规模最大的经贸交流盛会——厦门对台出口商品交易会正式诞生。从此,海峡两岸架起了一座“沟通两岸、连接世界”的彩虹金桥。
举办“台交会”的初衷是为了扩大对台出口,当时一些人还担心能否一年一度地坚持办下去,但“台交会”一届比一届成功的事实证明这样的担心纯属多余。可以说以“密切两岸经贸交流,促进两岸共同发展”为举办宗旨的“台交会”是在海峡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不断推进的情况下应运而生的,其自身亦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两岸经贸交流的缩影和折射。
15年来,台交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参展企业越来越多,共有超万家(次)企业参展;参会客商由最初的两岸三地发展到近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万多专业人士参会;参展企业由最初的以中小企业为主,发展到目前的两岸和国际知名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占参展企业总数的50%,并呈逐年增长之势;出口地区由最初的对台为主,发展为两岸携手、立足亚太和面向世界。贸易成交额超过20亿美元。去年,两岸贸易规模达到近1200亿美元,其中,台湾对大陆贸易顺差将近800亿美元,再创新高。从大陆开放台资以来,台商在大陆的投资已超过2000亿美元。在两岸经贸交流合作日益密切的过程中,“台交会”功不可没。
一座桥,促进两岸交流与“三通”
两岸关系一路走来,民间交流始终是重要的推动力量;两岸关系每向前推进一步,无不得益于两岸民间交流从形式到内容的不断突破和纵深拓展。
紧密两岸经贸联系,促进两岸“三通”,是台交会肩负的重要历史使命。
“台交会”不仅是一个两岸企业交往交流的平台,还是一个“三通”大讲台。台湾台北商业会、高雄进出口商会等每年都组团参加“台交会”,成为推动两岸“三通”的重要力量。台中世贸中心等台湾工商团体借参加“台交会”之机,一直积极推动两岸专案直航,一时和者甚众,掀起了一次次推动两岸直接通航的“心”浪潮。2001年,金门组织300人的参访团直航参加“台交会”。2005年,台湾电电公会促成台湾企业通过厦金航线专案直航参展参会,开创两岸交流之河。
一年一度的“台交会”还是众多台商了解祖国大陆的一个重要“窗口”。从“先了解了解”到“呼朋引伴”,这一转变,除了两岸间割不断的亲情及双方迫切交流的渴望,台交会的准确定位对台湾同胞的巨大吸引力也是重要原因。
在目前已投资厦门的五千多家外商企业中,很大一部分台资企业就是借助“台交会”这一窗口,从“微笑”走向“牵手”的。尤其作为国内开辟最早的海沧、杏林、集美三个台商投资区,更是借由“台交会”,成为众多台商心仪的“对象”。
不仅如此,“台交会”还为大陆各省市及企业、机构对台交流搭建了一个有效平台。北京、上海等100多个城市分别在“台交会”上举办了招商会、投资政策说明会。许多台商从“台交会”走向了祖国大陆各地,“台交会”成为台商进军大陆的桥头堡。据统计,15年来,组团参会的台湾团组将近600个,台湾客商2万多人次,其中不少台商通过“台交会”获得投资和贸易的信心。如几年来一直组织台商参展“台交会”的台中世贸中心,如今已有50多家企业在大陆投资设厂。
从最早倡议直航参展到经过“小三通”专案直航来厦门参会,从两岸人才交流会首次推出到两岸高等职业教育展的举办,从两岸贸易结算到产业技术的交流,从关注两岸行业标准对接到聚焦两岸经济合作制度化的安排。十五年来,“台交会”还成为两岸政策研讨、信息和文化交流的桥梁,先后举办过两岸经贸论坛、两岸机电产业合作论坛等数百场论坛、研讨会和众多的文化、艺术、体育交流活动,增进了两岸的感情,拉近了两岸的距离,成为两岸“交流、交易、交友”的大舞台。
一片天,先行先试新使命
“台交会”因台而设,因台而立。其在两岸交流史上还创下了不少之最。如它是大陆第一个经国家商务部特别授权举办的专门针对台湾市场的出口商品交易会;大陆最早提出以生产企业为主要参展对象的出口贸易展会;台湾展品最早通过“小三通”专案直航来大陆参加展会;台湾同胞最早通过落地签注办理入境手续的展览会;大陆最早举办台湾专业人才交流会的展览会,并直接促成成立了大陆首个“台湾人才服务部”等等。
事实上,“台交会”自举办以来,一直是推动两岸经济互惠互补共同繁荣先行先试的重要平台,特别是为ECFA签订后两岸制度化交往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提供很好的发展动力。正如台湾电电公会副总干事罗怀家先生所言:“台交会不仅是两岸的贸易平台,也是一个两岸的投资平台,也会是一个两岸的创业平台。”
现在两岸实现了直航,大陆很多城市都与台湾开拓了新的交流渠道,两岸交流和交往的平台越来越多,“台交会”的优势与独特作用还存在吗?“台交会”组委会秘书长、厦门市对台贸易促进中心主任黄河明对此有很深的思索。他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台交会”的核心价值并没有改变,要坚持对台特色唱好“对台戏”。 “台交会”从开始至今,就赢得国家领导的重视,并得到商务部、国台办、科技部等国家部委的大力支持,这决不仅仅因为它是个专业展,更是因为它鲜明的对台特色。
“台交会”联系两岸、面向世界,空间很大,潜力也很大。但是客观地讲,台交会也面临挑战,如何踏踏实实做好专业展,做大、做强、做专,将台交会打造成全国一流、亚洲知名、在国际上有重大影响的专业展会,正是台交会走向成熟并实现“质的飞跃”所在。
新时期,新使命。两岸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的新时代已向我们走来。大幕开启,百舸争流。“台交会”又开始了新的征程。